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2期

超精密加工
超精密机床热形变及其对运动精度的影响研究
陈熠, 王振忠, 雷鹏立, 施晨淳
2023, (2): 5-11.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01
摘要:
超大口径超精密机床研制是大口径光学元件加工的必要基础,超大口径超精密机床在大行程、长工作周期的加工过程中,由于导轨发热引起的机床热形变将严重影响运动部件的直线度与光学元件的加工精度。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进行热-结构耦合仿真,对所设计的龙门式大口径磨削机床、5轴柔性气囊抛光机床进行了热形变分析,得到了导轨生热对机床整体热形变的影响规律。针对现有的磨削、抛光机床进行温度-直线度监测实验,探究了热形变对磨削机床所用液体静压导轨与抛光机床所用直线导轨运动直线度的影响规律,实际测量结果表明机床液体静压导轨的油膜生热对导轨运动直线度有较大影响。
气体静压主轴模态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
王玉伟, 吴东旭, 索奇, 肖北川, 王辉
2023, (2): 12-20.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02
摘要:
为准确获取气体静压主轴的动力学模态特性,分别建立主轴转子及主轴部件的有限元模型,对有限元模型中添加的弹簧及电机约束边界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对以上两个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计算。比较两种情况下的结构固有频率、振型趋势及各阶模态下的有效参与质量,分析主轴部件中的外壳对主轴转子模态参数的影响,其中仅保留主轴转子的前六阶固有频率为1.5 Hz 、277 Hz、279 Hz 、316 Hz、384 Hz、385 Hz,而主轴部件的前六阶固有频率为1.5 Hz 、259 Hz、270 Hz 、281 Hz、352 Hz、363 Hz,以上结果中均包含刚体模态及重根模态。两者比较结果表明主轴部件的固有频率因其质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且主轴部件不再满足对称结构形式,因而相对于仅保留主轴转子重根模态的情况有所减弱。基于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进一步对主轴部件进行模态试验验证,通过仿真与试验对比,结果表明主轴转子的有限元仿真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更加贴近,其前三阶误差分别为0.6%、10.6%和2.6%。上述仿真边界条件的加载与计算过程及试验测试方法对进一步提高气体静压主轴模态参数仿真精度及修正动力学仿真模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工业机器人
基于RPR/RP+2R+P的铝合金结构件加工机器人设计
刘毅, 丰宗强, 贾新裴, 姚建涛, 赵永生
2023, (2): 21-33.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03
摘要: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应对节能减排挑战的需要,发展前景巨大。针对新能源汽车车身主要采用铝合金材料,要求加工机床灵巧轻便,整体刚度适中,能够实现复杂曲面的精准成形等需求,提出一种基于RPR/RP平面并联的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构型。首先,建立RPR/RP+2R+P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基本构型,分析计算混联机器人的自由度,完成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的初始样机结构设计。其次,求解并联与混联构型位置的正反解以及速度雅可比。然后,求解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的位姿空间;以分支杆驱动力为优化指标,工作空间内机构运转不干涉为约束条件,采用Adams-Matlab联合仿真定量分析各结构参数对分支驱动力的影响,以线性回归算法进行数据拟合,完成初始样机的尺度优化。最后,以混联机器人整机及其关键构件的刚度为优化指标,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探究方法对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初代样机实现递进式的结构调整,对整机进行模态分析以得到机器人振动特性。在满足刚度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少分支构型降低制造成本,加工过程可视,为针对轻薄结构件加工的混联机器人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面向抓取任务的机器人离线编程优化
赵为鑫, 张文超, 王明伟, 王晨曦, 姜翰, 李达
2023, (2): 34-39.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04
摘要:
为提高工业机器人的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工业机器人抓取过程进行离线编程优化。以IRB1200型机器人为例,首先,根据机器人正、逆运动学搭建运动学模型;其次,分析加工工艺和机器人运行轨迹;再次,在Tecnomatix环境中搭建仿真平台,分析不同运动情况下TCP速度;最后,对比机器人离线编优化前后的速度,加工时间缩短约10%。经实验验证,该优化方式可提高工业机器人运动效率,降低工作能耗。
特种加工
光电化学机械抛光装置设计
张高振, 朱祥龙, 董志刚, 康仁科, 赵杨
2023, (2): 40-45.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05
摘要:
针对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光电化学机械抛光的加工需求,研制了具有紫外光照射、电压加载和机械抛光功能的光电化学机械抛光(PECMP)装置。设计了紫外光可直接照射到GaN晶片表面的抛光盘单元,加工区稳定加载电压且与装置绝缘的电气回路,抛光盘和工件盘能够独立回转的驱动机构,并且抛光盘可以往复移动、抛光压力可以可调加载。建立了PECMP装置的整机三维模型,通过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优化了抛光盘和龙门等关键部件结构。搭建了PECMP抛光装置,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实现了可施加的光照强度0~200 mW·cm−2,电压大小0~10±0.1 V,绝缘电阻150 MΩ,抛光盘转速10~100 r/min,工件转速10~200 r/min,抛光盘往复移动速度1~100 mm/s,压力加载范围0~200 N,满足2英寸GaN晶片的PECMP加工需求。
基于超声辅助对TA1板材渐进成形性能的研究
郝用兴, 魏亚博, 高远浩, 宋懿鹏, 刘亚辉
2023, (2): 46-51.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06
摘要:
钛及其合金因具有小密度、高比强度、且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各个领域。将超声辅助渐进成形工艺应用到TA1钛合金板材的渐进成形过程当中,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超声辅助渐进成形的过程,并分析了在成形过程中成形力减少的原因,研究了不同的振动参数和工艺参数对TA1钛合金板材成形力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超声振动可显著降低成形过程中的成形力,为超声振动应用于TA1钛合金板材的渐进成形提供了相关依据。对拓展钛合金板材渐进成形工艺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切削加工
钛合金型面侧壁铣削力建模与仿真
李安海, 朱晓丽, 张茹凤, 盖少磊
2023, (2): 52-56.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07
摘要:
钛合金型面件侧壁的铣削一般采用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进行加工,因切削力的影响,加工过程较难控制且会产生零件变形,对铣削力进行建模和预测是控制加工变形的有效措施。通过圆柱螺旋立铣刀微元切削力矢量求和及合成,建立了整体立铣刀侧面铣削过程中的瞬态切削力预测模型;采用不同进给速度条件下的铣削力辨识试验,并对平均切削力试验数据进行数值线性拟合,获得了钛合金侧面铣削试验圆柱螺旋立铣刀的剪切力和犁耕力系数。计算了不同切削参数下的四刃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的瞬时切削力,并结合钛合金侧面铣削试验验证了所建立的仿真模型的有效性。这为钛合金结构件侧面铣削加工工艺参数的制定和优化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大型风电传动齿轮成形铣削刀具刃形曲线设计
李昊罡, 王晓铭, 张泽晨, 刘波, 周宗明, 陈云, 李长河
2023, (2): 57-65.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08
摘要:
基于成形原理加工齿轮廓形的盘铣刀是生产大型风电传动齿轮的必备刀具。然而,受加工原理误差影响,传统齿轮盘铣刀只能针对特定模数和齿数齿轮进行加工,刀具通用性差。传统刀具廓形不能够保证被加工齿轮的加工精度与使用寿命,无法最大程度发挥成形铣削的原理优势。基于此建立了齿轮渐开线实际廓形曲线数学模型,分析了共轭齿条顶角相对运动轨迹,建立了齿根过渡曲线方程,依据齿根过渡圆弧空间相对位置,重构了不同形式齿廓曲线的设计方式;基于逆向投影法,以被加工齿轮的各项参数为变量,建立了刀片刃形曲线数学模型,根据刀片空间包络原理,重构了可转位齿轮盘铣刀廓形曲线设计方式;进行了齿轮齿廓及刀片刃形曲线数值分析,研究了大型风电传动齿轮齿廓曲线以及可转位齿轮盘铣刀刀片刃形曲线的主要形式,研究结果为大型齿轮廓形成型加工提供技术支持。
弱刚性型面铣削刀具设计及应用
袁信满, 胡智钦, 袁田, 王志超
2023, (2): 66-72.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09
摘要:
为满足装配需求,由腹板类零件组装的骨架,通常需要进行二次修配,其中弱刚性的框缘装配面修配时由颤振、变形等造成型面铣伤问题频发,严重影响装配质量。因此从刀具结构对型面铣削力的影响规律入手,设计了一种用于弱刚性型面加工的密齿铣刀,并基于刀具进行切削参数匹配试验,从切削力及表面质量两个维度优化切削参数,分别计算出刀具在两种响应下的最佳切削参数。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切削参数下,型面铣削的切削力为43 N,表面粗糙度为Ra1.04 μm。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预测性维护标准体系研究与应用
王成城, 王金江, 黄祖广, 薛瑞娟, 张培森
2023, (2): 73-82.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10
摘要:
预测性维护是通过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预测其未来工作状况,实现故障诊断、寿命预测、设备维护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最典型应用之一。但目前预测性维护相关术语和定义的混淆、系统间通信和集成接口的缺失、监测诊断方案和预测算法的差异,严重阻碍了预测性维护技术的应用落地。因此,文章从预测性维护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和标准内容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预测性维护标准的需求,构建了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预测性维护标准体系,分析了现行标准以及未来标准化的工作方向。能够促进数据、测评、剩余寿命预测和维修维护管理相关标准的研制,有效推动预测性维护技术发展以及设备数字化转型。
基于深度学习的机械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
崔硕, 张春燕, 贾家乐, 张成东, 张胜文, 陈凯
2023, (2): 83-89.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11
摘要:
针对企业内以分散形式进行存储的设计信息难以重用的问题,融合设计模型库和文本资源库构建机械设计领域知识图谱:通过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从历史模型库及文档中获取所需领域知识,对于模型库数据,采用聚类算法减少图谱节点冗余;提出一种新的MachineALBERT预训练模型对通用ALBERT进行参数设计,将该模型作为文本的语义编码层,以Bi-LSTM作为标签预测层,加入CRF作为整体标签优化层,搭建实体识别模型;对于关系抽取模型,共享字符编码层,加入CNN层对文本关系进行分类,将非结构化信息转化为结构化三元组,经实体对齐后存储至图数据库。根据构建完成的图谱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可视化系统,以提供实体查询与知识问答等多种功能,提升产品设计效率。
云制造环境下模具加工制造资源共享技术研究及平台开发
邝超鹏, 陶建华, 李庭泰, 陈彬, 马尧, 王伟
2023, (2): 90-96.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12
摘要:
针对传统模具企业生产周期长、资源少、设备利用率不高,不同区域企业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制造经验知识得不到积累传承等问题,引入云制造模式,对模具制造资源进行定义并分类,构建模具企业面向客户订单的制造资源共享过程模型,并建立模具制造资源共享云服务资源库,开发面向模具加工的智能制造云平台系统。结果表明:各加盟企业获取模具订单途径更加多样化,生产制造方式更加丰富化,获取行业信息更加方便,有利于企业之间的供需撮合,提高企业竞争力。
设计与研究
基于MATLAB的滚柱活齿传动滑动特性研究
王冉, 王士军, 杜雅宁, 齐娜, 郑苏芮
2023, (2): 97-103.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13
摘要:
滚柱活齿传动的接触副由两个高副和一个低副组成,高副由于接触点的切向速度不同而产生相对滑动。基于滚柱活齿传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推导出滚柱活齿的运动学模型和滑动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速度分解原理的滚柱活齿传动新的数值建模方法。研究了设计参数对滑动率和滑滚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活齿转角增大滑滚比先减少再增加,对于参数研究,滑动比随着激波器半径和传动比增加而增加,随着活齿半径和偏心距的增加而减少。传动比和滚柱活齿半径的变化对滑滚比的影响较小,偏心距和激波器半径的变化对滑滚比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为减少摩擦和提高滚柱活齿的传动效率提供了理论指导。
电励磁直线电动机磁悬浮系统的非线性自适应反步控制
邢艺馨, 蓝益鹏, 雷城
2023, (2): 104-108.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14
摘要:
为提高电励磁直线电动机(electrically excited linear motors,EELM)驱动的数控机床磁悬浮平台控制系统的性能,提出一种非线性自适应反步控制方法。研究EELM的结构与运行机理,该EELM的定子由铁心和励磁绕组组成,动子由动子铁心和电枢绕组组成,与数控机床进给平台固定连接驱动平台运动,励磁磁场对动子铁心的单边磁拉力实现平台的悬浮;建立EELM磁悬浮平台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与状态方程;对电励磁直线电动机磁悬浮平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扰动,设计非线性自适应反步控制器,对未知扰动进行估计,采用李雅普诺夫理论证明系统的稳定性;用MATLAB/Simulink对控制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集增减材复合功能的机床结构设计
武滢, 李进冬
2023, (2): 109-113.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15
摘要:
近年来,根据增减材技术的发展趋势,需要在同一台数控机床上实现增减材功能。设计了一套复合滑枕结构实现3D打印头和机加工头的高效组合集成。先通过3D打印技术的增材功能实现工件成形过程,再通过机械加工技术进行指定部位的切削加工,从而实现预定工件的一站式成形加工功能。将本结构设计方案在某增减材复合功能龙门机床上进行了实际应用验证,极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工件的搬运工作,并避免了多次定位装夹造成的工件装夹误差。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案结构设计合理,尤其对于具有大中型部件的机床设备,不仅极大地精简了设备的结构复杂度,降低了设备的直接材料投入,而且提高了产品的整体可靠度、使用效率和性价比。
基于响应面法对自攻螺钉连接强度的研究
吴艳云, 穆天驰, 张东民, 周伟民, 舒恬田
2023, (2): 114-118.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16
摘要:
FDS无屑自攻螺钉作为一种薄板连接紧固件在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中应用广泛,针对螺纹孔冷挤压成形质量对自攻螺钉连接强度的影响,利用 Box-Behnken法对自攻螺钉冷挤压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响应模型、数值模拟和试验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对锥台斜角、挤压速度、锥台高度和摩擦系数与成形质量及成形载荷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获得最优参数组合:锥台斜角20.16°、锥台高度6.12 mm、挤压速度616.28 r/min和摩擦系数0.36。通过试验验证此种最优参数下螺纹连接强度好,螺纹牙形饱满,能够有效降低成形载荷。
U轴机构设计与参数计算研究
赵会波, 李汉伟, 于国栋, 杨秀丽
2023, (2): 119-122.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17
摘要:
为了解决大/重型或某些细长轴类零件上的等径或变径回转特征轮廓的加工问题,设计了基于2K-H(C)型行星差动原理的U轴机构,并以平旋盘为例分析了该机构的工作原理,计算了U轴进给参数。另外,还提出了多种变型方案以适应不同场景的工作需求。
基于RCMDE与极限学习机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刘云斌, 钱俊, 潘曙明
2023, (2): 123-126.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18
摘要:
针对滚动轴承故障信号识别率低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精细复合多尺度离散熵(RCMDE)与极限学习机(ELM)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从原始振动信号中提取20个尺度的精细复合多尺度离散熵并以此构建故障特征集,然后利用ELM对其进行故障种类识别。通过凯斯西储大学的轴承数据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将提出方法与MPE-ELM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说明提出的故障诊断方法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
工艺与制造
整体叶盘超硬磨料柔性抛光轮几何参数与力学性能分析
苏宇浩, 焦磊, 何志强, 谢卓群
2023, (2): 127-133.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19
摘要:
整体叶盘是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采用超硬磨料柔性抛光轮的数控抛光已成为替代人工打磨、提高整体叶盘表面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文章以复杂母线超硬磨料柔性抛光轮为对象,分析建立等效直径及抛光力模型,从而实现抛光过程几何参数和力学性能的优化。其中,利用测力仪将抛光轮几何参数转化成力学参数,建立等效参数计算模型,通过关系式反推获得抛光轮的等效直径,从而改善动态直径测量的不准确所带来的抛光去量偏差;设计单因素正交试验测量不同加工参数下的抛光力,及各因素对抛光力的影响规律,进而在抛光轮稳定工作状态下,建立抛光力的经验模型,可用于整体叶盘数控抛光过程中的真实抛光力预测。实验证明,等效直径测量精度较动态测量可提升2.02%,抛光力的实际值和模型拟合值贴合度非常好,相关系数达到0.999。
基于NSGA-II算法的汽车后背门内板拉延成形质量控制与预测
陶哲, 季宁
2023, (2): 134-140.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20
摘要:
为避免汽车覆盖件冲压时出现起皱、开裂等成形缺陷,提出基于带精英策略的非排序遗传算法(NSGA-II)对冲压成形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实现对冲压成形质量的控制与预测。以某型汽车后背门内板作为研究对象,以压边力、摩擦系数、冲压速度和模具间隙作为试验因素,拉延变形时的最大增厚率和最大减薄率作为质量控制目标。应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并结合CAE分析技术建立试验样本,构建冲压工艺参数同成形质量控制目标之间的响应面模型,基于NSGA-II算法在构建的响应面模型内计算获得了满足成形质量的一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同时给出了成形质量的预测值。实际冲压试模结果证明了文章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为汽车覆盖件的冲压成形质量控制与预测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方法。
基于Workbench的316L不锈钢增材制造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刘昊程, 吕彦明, 黄强, 俞家豪
2023, (2): 141-146.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21
摘要:
利用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生死单元与移动热源结合的方法对电弧增材过程温度场进行研究,实现了不同工艺参数下增材制造过程温度场数值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结果表明:固定输入条件下成形件多层累积增材过程中热量积累效应逐层增强;相同热输入下,增材第1层至第10层,增材过程中焊道中点温度由2 354.9 升高到2 879.7 ;控制层间冷却时间、改变逐层热输入均可减少热量的累积,通过控制层间冷却时间使得层间温度低于600 ,同时改变逐层热输入参数使增材过程最高温度降低了约10%。
数控刀具补偿参数设定防错技术研究
赵国强
2023, (2): 147-151.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22
摘要:
针对生产现场中经常发生的由于数控刀具补偿参数人工设定错误造成刀具损毁等安全事故、无有效控制手段的难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西门子数控系统的刀具补偿参数人工设定程序防错方法,开发出通用的刀具补偿参数设定防错程序,并在生产现场进行应用验证。实践证明,该防错方法简单易用、成本低及见效快,可实现刀具补偿参数人工设定自动防错的目的。
检测与质量
基于PMI领域知识图谱的完备性检查技术研究
王岩岩, 张春燕, 张胜文, 陈世辉
2023, (2): 152-159.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23
摘要:
针对产品MBD三维模型PMI标注形式不统一、标注易出错和人工检查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MI领域知识图谱的完备性检查技术。该技术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构建了PMI领域知识图谱,利用SWRL规则构建了完备性检查的规则,从标注的冗余关系、标注的取代关系和标注的矛盾性3个方面进行检查,并结合Java Web技术实现了知识推理。最后以船用柴油机的机架为对象,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检查时间和降低了设计错误率,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设计效率。
基于电子齿轮箱的展成磨齿多轴同步自适应控制
韩江, 周广鑫, 夏链, 黄晓勇, 李彦青, 田晓青
2023, (2): 160-166.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24
摘要:
展成磨齿是重要的高速高精度齿轮加工工艺,数控磨齿机刀具与工件同步控制即电子齿轮箱控制精度很大程度决定了齿轮加工精度。为了减小实际工况中由于磨削力变化等因素对同步控制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电子齿轮箱自适应同步控制方法,用于提高磨齿核心控制系统的抗扰动性。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电子齿轮箱的多轴联动模型;然后,研究了一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扩展卡尔曼观测器,对多轴联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磨削力进行观测,系统对观测结果进行处理,并根据运算结果设计前馈对其磨削力产生的偏差进行补偿;最后,在仿真系统中对比传统观测器的观测效果,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减少齿轮的螺旋线偏差与齿距偏差,保证系统的抗扰动性。
基于主成分回归法的Johnson-Cook损伤准则的渐进成形破裂预测
王佰超, 许虎, 张澧桐, 张洪明, 王慧冬
2023, (2): 167-174.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25
摘要:
板材加工过程中时常会产生裂痕甚至破裂,为了能够更加精确地预测出板料成形时破裂的高度,以Johnson-Cook损伤准则为标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测量破裂数据,使用SPSS和MALTAB数据分析软件具体诠释了刀具直径、层间距、成形角、板料厚度、成形高度和制件尺寸这6个工艺参数对破裂的影响,构建出渐进成形板材破裂预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基于16个工作件的实测数据建立的主成分回归模型,预测得出两试验件板材破裂高度分别为−10.753 0 mm和−10.815 0 mm,与实际破裂高度误差仅为3.84%和6.14%。由此可见,板材破裂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可以更好地预测板料破裂高度,尽可能地防止成形缺陷。
无装配条件下角接触球轴承旋转精度测量方法研究
季晔, 郑昊天, 王东峰, 马新忠
2023, (2): 175-180. doi: 10.19287/j.mtmt.1005-2402.2023.02.026
摘要:
角接触球轴承旋转精度检测需在合套状态下进行,增加了检测工序,不满足设计要求的轴承还需重新进行套圈配对。通过分析套圈接触状态,根据几何关系,建立了套圈精度参数解析模型。以7006型号为例,检测了套圈9个周向均布点的精度参数,计算得出的成品轴承径向跳动与旋转精度测量仪检测结果一致。为了得到旋转精度变化规律,采用4种曲线拟合轮廓,分别计算径向跳动变化,线性拟合函数得到的轮廓与检测结果接近。研究了沟曲率半径、沟底直径和壁厚差与旋转精度的关系,沟底直径分布规律影响旋转精度最明显,沟曲率半径几乎没有影响。文中方法可以实现仅检测套圈精度参数条件下即可得到成品轴承旋转精度,不仅有助于套圈配对,还避免了反复拆套合套。

重要提示

1. 唯一官方网站:1951.mtmt.com.cn

2. 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邮箱后缀为@jcs.gt.cn

3. 电话

010-64739683/79(稿件、进度)

010-64739685(缴费、录用证明)

4. 作者服务QQ群:238874846

注意以上信息,谨防冒名、被骗!

《制造技术与机床》编辑部